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札不让区象泉河畔
神秘的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间在历史上消失,留给我们的只有那记录了古格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的遗址。经历风雨,古格王国遗址仍屹立在金黄的土山上,供世人瞻仰,带着那曾经不可一世的灿烂文明,继续向世人展现她那残缺悲壮的美丽。
阿里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古格王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,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,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。遗址在阿里扎达县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,占地约18万平方米,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、佛塔(高10余米)3座、寺庙4座、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。外围建有城墙,四角设有碉楼。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,建筑分上、中、下三层,依次为王宫、寺庙和民居。在其红庙、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。围绕古格都城札不让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、皮央等,均有大量文物遗存。外围则有黄土筑成的城墙,城墙上可以看到许多大型卵石上雕刻的佛像和藏、梵文经咒。遗址内的房屋建筑约系土木结构,平顶。较大的建筑有红庙、白庙、国王的宫殿和集会议事厅。保存较好的有红庙、白庙、度母殿、大威德殿和坛城殿等。
遗址历史
公元9世纪中叶,吐蕃王朝末代赞普(国王)郎达玛死后,王室内部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,战乱四起,郎达玛的后裔吉德尼玛衮在斗争中失败,逃避到阿里地区,建立了一个小王朝。后来吉德尼玛衮将阿里一分为三,分封给他的3个儿子,古格王国即第三子德祖衮的封地。这个政权延续了700多年,在战争中覆灭。据西藏王臣记记载,古格王国世袭了16个国王,古格城堡是从公元10到16世纪经过不断营造建立起来的。古格在西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当时古代印度的许多重要佛教教义,就是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心地区的,这里又是古代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。
特色景观
札布让
古格故城所在的村庄。出托林西向,沿曲折迂回的象泉河要行走18。城堡后面绵延的土林像一条巨龙,城堡所附的小山酷似龙爪,南北走向。四周的土林依然壮观,但相形之下,开阔的谷地上古格的废墟更加辉煌。这是一大片依山迭起的建筑群,它与西藏中部地区的 宗堡 建筑在整体上相似,下部为民居,中部是寺庙,上部是王宫。考古学家鉴定其高差175建筑面积约72方米,包括445(遗迹)、879、58堡、4暗道和28塔,以及一批粮仓、武器库,规模大于布达拉宫以外的任何宗堡建筑。与 众不同的是,它下部的窑洞群,既有一般的民居,又有许多出家人修行的法洞,遥见当年宗教风气之盛。
古格壁画
红殿、白殿、度母殿 和护法神殿是一组保存最好的建筑,其壁画是古格艺术的精华。它们可能已有几个世纪无人问津,今日依然光彩照人。其中,佛造像、佛祖传记故事数量最多,画风旷达粗犷,颜色厚重。内中记录古格王统世系、反映古格地区政治、经济活动以及文化风情的壁画在整个西藏绝无仅有。古格城堡的建筑场面、王室贵族与僧俗各界以及域外王侯使节的礼佛图,男人农耕、出牧、狩猎、骑射,女人挤奶、歌舞的生动画面,他们的动作、他们的服饰,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的写真。
古格银眼
札布让的北面,有一个名叫“鲁巴”的地方,今天仍然是札达县的一个乡。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、银、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,工艺精湛,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,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。其中,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“古格银眼”的铜像,只有古格才能制作,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,因为极少流传于世,所以尤为珍奇。长期以来,无人知晓其究竟为何物。直到1997年夏季,国家考古队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的考古发掘中,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铜像,才终于揭开了“古格银眼”之谜。这尊头戴化佛宝冠、4臂各执法器、头生3眼的金黄色铜像银光闪闪,晶莹锃亮,这就是所谓“古格银眼”。
王宫
古格遗址的顶端是王室成员居住的冬宫、夏宫,现已空空荡荡,有其名而无其实了,只有坛城内的壁画和木雕保存完好,图案千姿百态,堪称一绝。古格的彩画、壁画和雕塑内容极为丰富,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研究价值。
干尸洞
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600多米远的一处断崖上,有一个阴森恐怖的“干尸洞”。据说这是古格王国灭亡后留下的最后遗迹。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,洞口很小,宽0.8米,高仅l.2米。走进洞中,散乱的骨骼,让毛骨悚然。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,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,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?这都是古格王国的不解之谜。
收起